阳春三月,又迎来传递爱与关怀的时节。2023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4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弘扬践行志愿精神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信学子牢记先辈奉献自我,回馈社会的高尚品质,踊跃参与各种青年志愿活动,用知识应对社会难题,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他们大展拳脚施展才华,彰显出当代青年力量。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实践中埋头深耕初心不改,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历经多年的志愿者实践组织活动,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涌现出众多有创新、有毅力、有担当的优秀志愿者队伍。他们经过实践调研的千锤百炼,提炼出自己对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发展的经验见解。教信优秀学子陈媛发起了“搭台唱戏”:红色文化何以赋能乡村振兴项目。陈媛作为该项目的队长,也对志愿精神有着自己深切独到的体会。进入大学后,她一直在思考为家乡寻找出路的办法。
陈媛来自潮州市曾经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2019年年底,也就是她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村子刚刚实现相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双“脱帽”。她说自己是带着使命感走出家乡的,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她也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真正地发挥专业所学反哺家乡,甚至是为更广大的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在家里上网课,陈媛也在村里待了大半年。在这段时间里,村子在大力推进党建示范工程建设,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同时她亲眼看着疫情之下一批又一批农产品的滞销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她作为志愿者参与民政对象探访、参与红色文化宣讲,但她感受到了一种很强的断裂感。所以她开始去思考红色文化的有机性,文化与乡村整体发展到底能够形成一种怎么样的联动机制有效地赋能乡村振兴。
这样一颗小小的种子在2021年的寒假生根发芽了。她和同在华师的同乡好友一拍即合,带着共同的反哺家乡、服务乡村的目标,决定先从她所在村落的调研开始去做一些具体的、实际的行动。
最初她们找到了村里的副书记,沟通了她们的想法之后副书记非常支持,表示可以帮忙对接社工组织和当地的一些企业,之后她们顺利进入了企业调研,同时也和驻村社工小组取得了进一步的联系,在其指引下接触了更多类型的村民,这一路都相对顺利。她们一开始还特别忐忑害怕被拒绝,也会担心是不是会出现当地村民不太愿意配合的情况,但实际上她们整个调研实践的过程得到了非常多的帮助,从企业到村委会到社工到各种管理组织,她们常说自己是幸运的,但细溯过程,她们认为这种从村委会开始“滚雪球”去寻求突破的方式很重要,他们有整体性的村庄经验和对总体情况的把握帮助她们更好地“入场”。
从村干部到商户到普通农民,从田间地头到民间企业到工厂,她们用大半个月的时间,一户一户地去访谈,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走,去观察。每次访谈都要接近半天,最普通的村民也有着极饱和的村庄经验,她们不停地清空自己的认知,站在村民的角度理解问题。遇到一些老人可能不善言辞,她们就从天气、从吃什么、儿女都在哪里聊起,“慢火烹调”地进入状态,打开被访者的话匣。和村民打交道,她们越来越得心应手。回想起来,陈媛认为沉下去心去对话,这种理解和共情会让她们更加坚定地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也因此而有一种使命去推动她们做出更多的努力,而默契的集体行动也给了她们更多前进的勇气,一群人总是可以走得更远。
在扎根村子调研的同时,她们也希望不止是停留在调研层面,而是不断寻找着更多的行动可能性。她们白天调研,晚上整理,不断地翻看各种国内外乡村发展案例,看别人是怎么突围的,再结合所调研的当地的情况,去尝试提出一些对策。那个寒假,她们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拍摄了调研纪录片。她们还为村子设计文旅导览地图,团队里有计算机专业的、有擅长美术绘画的成员,各尽所长,她们一起一遍遍地研究村子的路线、标记地点、撰写介绍,最终做出了一个动态互动地图。通过媒体融合更多元、更全方位地呈现这个村庄的全貌,通过影像化、视觉化的传达把这个村子的文化框架搭建起来。
基于这项实践,她们的项目《“搭台唱戏”:红色文化何以赋能乡村振兴》在2021年获得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国赛二等奖。2022年年底,该村在采纳了报告建议后完成了相关的项目申报,规划出“以‘红’字引路,打造三色乡村”的新发展格局,真正实现了调研成果的落地。H5地图也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完善也在准备在村子上线。对她们来说,做了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本身就很有成就感,同时又获得了意外的肯定,这是莫大的鼓励。
在寒假的调研经历中,她们对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体悟,这些名词不再是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具象的、有生命的、动态的人和事,而且这两者更是息息相关的。了解得越多,她们也越有底气和信心继续往前开拓,继续思考,为乡村振兴做出大学生微小却又重要的贡献。所以这仅仅只是起点。
2021年暑假,她们再次出发,这一次,团队从原来的五个人壮大到了十二个人,越来越多家乡的大学生加入她们的行列,在家乡开展媒融实践。她们把调查范围扩大到了县内的其他红色村,打造自身自身媒体矩阵连接各大平台帮助各个村落制作图文、视频等开展文化宣传,在她们实践期间全网图文内容阅读量就超过一百万人次,受到中青校园、中国共青团杂志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和转发,相关话题登上同城热搜榜。她们行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做调研、写论文、拍视频,不断探索红色村党建引领与文化传播结合的有效路径,乐此不疲。
从联系村干部到对话普通农民,从走访田间地头到调研民间企业,她们始终牢记着志愿者精神,借对话理解乡村,以深耕服务社会,将抽象的关怀化作具体的行动,打开成长的无数多种可能,践行着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一直到现在,她们依然没有停下乡村调研的步伐,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做过的每一次访谈,都让她们获得持续深耕的动力和底气,稳扎稳打地去成为一个“见闻广博并有所行动的公民”,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而这也是她们作为教信学子中的一员,对如何利用专业本领回馈社会这一命题做出的理解与贡献。
教信学院从来不乏积极投身实践调研的志愿者团队。他们合力创新投身实践,众志成城砥砺前行。积极进取,持续探索着运用专业知识协助社会进步发展的可能性。
1995年3月,学院成立了第一支由秦兆年教授带领,学院师生参与的老中青科普服务队;第二届大学生支教节,学院志愿者参与云支教《云讲台》项目,用AI技术打造《红讲台》课堂,推广红色故事讲述人培养模式,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2020年疫情期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师生组建了国内首批专业技术志愿者服务团队,共有177名本科生参加这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对本校及省内部分高校在线教学咨询和支持服务。本次活动被《中国教育报》报道。
同时,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青梦薪河服务队、华赋新遗实践团、埔涵服务队等也在践行着志愿者精神。他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分别走访了汕头、江西、潮州等地的大小村镇、红色景点、华侨学校,结合实践地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融媒实践,以自身专业知识助推乡村振兴,完成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有力促进了当地对党史文化的理解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
教信学院在数次下乡实践活动中始终牢记志愿者精神的要义,充分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应对实际难题,多年积累下的实践成果无不诠释着教信学子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与担当。相信在未来更多教信学子们的勤奋实践下,宝贵的志愿精神会在不懈努力中一直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涓滴成海,众木成林,穿过时代的风雨,志愿精神历久弥新。技术赋能教育发展,实践展现专业本领。教信学子在对话中理解社会,在实践中勇担使命。他们以学识承载未来希望,以奉献回应青春号召。
撰稿:朱景裕 陈媛
图片:陈媛
初审:秦祎笛 闫佳慧
复审:李婷婷 王丹丹
终审:叶欣 向娟
出品:教信学院新闻中心